{###_wu1115wu/19/1579488395.jpg_###}
門口處的七個搭雪橇的小矮人,還有聖誕紅堆疊成的蛋糕與雪人,仍有濃濃的耶誕氣氛。園區以大型風車;爬在樹上長毛猩猩;水牛;鱷魚------等等雕飾,把這個萬紫千紅的花卉庭園,妝點得漂亮極啦!{###_wu1115wu/19/1579488401.jpg_###}{###_wu1115wu/19/1579488398.jpg_###}
小觀音山步道區也一樣色彩繽紛,處處吸引我們。急得隊長提醒:這只是小菜,所以我們只好去吃主菜--福和河濱公園。下次有機會,再好好的走一回觀音山步道。
{###_wu1115wu/19/1579488407.jpg_###}
沿著新店溪往景美方向,旁邊是高架的水源快速道路,車子很多,較為吵雜。走了一段路,找地方午餐之後,大家決定還是回頭到公館坐車。
{###_wu1115wu/19/1579488422.jpg_###}
回程中看到一處沿著山壁,高高低低的舊社區。因為昨天才在報上看到寶藏巖的報導,所以很有興趣,就從福和公園進入,映入眼簾的是「寶藏巖」三個大字的一座古廟,後方交錯高低的房舍,就是寶藏巖社區。
{###_wu1115wu/19/1579488428.jpg_###}
回家查了資料 :
寶藏巖發展史,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,一群來自大陸的彰泉移民,在觀音山的山坡開墾,隨後興建了寶藏巖寺(俗稱觀音媽廟),這也是台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,因寶藏巖靠山崖而建,才以「巖」為寺廟命名。
寶藏巖又歷經了日軍及國民政府軍隊的駐紮,留下許多軍事遺跡,60年代初期,寶藏巖的守軍撤離,在交通便利的因素下,許多原先駐守當地的老兵、退伍軍人、弱勢族群紛紛進駐,從此寶藏巖漸漸發展成一個非正式的住宅聚落。
也因為早期在寶藏巖定居的族群多屬於經濟弱勢,搭建房屋的建材往往較廉價且隨興,造就了建築物高高低低的景象,外人若想照著門牌號碼找人,還不太容易。
不過寶藏巖終究是公有地,民國69年,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將寶藏巖劃為「中正297號公園預定地」,並要求居民自行搬遷,不過在住戶的奔走下,違建拆遷案不斷往後延,至民國80年時,戶政機構還一度替社區違建作門牌號碼的整編,讓寶藏巖違建的定位更加模糊。
民國91年因考量防汛期間公共安全,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,市府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,不過在社運團體的奔走及居民的抗爭下,民國93年,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,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「歷史建築」,這也是全台灣第一個被認定為歷史建築的違建聚落。
民國94年,北市文化局更擬定了「寶藏家園安置方案」,並於民國96年初完成所有遷村計畫,進行寶藏巖共生聚落整建工程,預計今年3月底完成,6月將有藝術家進駐,並規畫了青年旅社,屆時寶藏巖將成為一個別具風味的「國際藝術村」。
今天因緣際會到台北最具有特色的景點之一-寶藏巖,看到即將整建完成的聚落建築,也算是額外的收穫呢!
*** 1.下周一 9:30在士林1號出口屈臣氏集合。
2.或 9:45在東吳大學站牌集合。
3.不必帶午餐。
4.路線:東吳大學--文間山--大直。
不知道這條腳踏車步道,左上方的噪音這麼讓人無法忍受!早知道就留在園區,去走完小觀音山
回覆刪除步道;但若如此,可能就錯過參觀「寶藏巖社區」的機會。唉!有得必有失,希望年底花博期
間,「水博館」仍免費入園,我們再來完整走一回。
真是認真 還會回家查資料 XD
回覆刪除